吉家莊遺址
吉家莊遺址位于大同市云州區吉家莊村南。村子的北側,桑干河蜿蜒流淌,向南望,殿山綿延聳立。站在村外山坡上,大同盆地核心區域風光盡入眼底,天高云淡,桑干蜿蜒,山水之美,如詩如畫。這一大片的土地,曾經是先民賴以生存的家園,時光流轉,5000年前的繁華,已深深地沉寂在歷史的塵埃里。
吉家莊遺址位于吉家莊村南約150米處的桑干河南岸臺地上,東西約750米,南北約1250米,總體面積約93.75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晚期到龍山時期的文化遺存。該遺址文化層厚約0.3~1米,斷崖暴露多處灰坑、房址等遺跡。遺址南岸的臺地,層厚0.3-1米,斷崖暴露3處灰坑,地表及文化層采集遺物均為陶片,陶質有泥質灰陶、夾砂灰陶,紋飾有繩紋、藍紋,器型有雙耳罐、高領罐、折腹盆、鬲等。遺址東南角有1959年所立市級文物保護標志和1965年所立省級文物保護標志。
吉家莊遺址分布面積大,文化層遺物十分豐富,為研究新石器時代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實物資料。1965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吉家莊遺址的發掘揭示了大同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的文化面貌。這里是桑干河流域最重要的遺址之一。
“馬頭山下,桑干河畔。戊戌開冬,吉家窯現。承接五千春秋薪火,再續萬載內亞文淵……”11月21日上午,首屆中國(大同)海峽兩岸陶瓷藝術創作交流周暨海峽兩岸陶瓷藝術高峰論壇在云州區吉家莊鄉“吉家窯”中國陶瓷藝術名家創作基地拉開帷幕。
陶瓷藝術大師就云州區吉家莊黑陶基地如何引進黑陶文化先進理念,豐富云州區黑陶文化內涵,促進“創新融合、轉型升級”,增強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進行了深入座談。同時,對黑陶基地今后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如何深入挖掘吉家莊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龍山時期文化和仰韶時期的黑陶工藝及文化內涵,進一步明晰了云州區黑陶產業發展定位。
桑干晚渡
追溯歷史,南宋朝廷正是大興“八景”之時。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重修大同城,使大同成為一座雄偉壯麗、城池堅固的軍城時,“云中八景”也應運而生。現存明·正德《大同府》一書首登“云中八景”,即:魏陵煙雨,石窟寒泉、采涼積雪、寶塔凝煙、玉橋官柳、雷山返照、鳳臺曉月、桑干晚渡。近代文學家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更讓它名揚天下。
桑干晚渡:桑干,指桑干河。當年的桑干河,水勢頗豐,船只行走自如。船只能從永定河溯流而上一直進入桑干河上游,抵達古定橋。日落時分,乘船在桑干河上蕩漾,不失為一樁美事。
走進吉家莊村,會感到“桑干晚渡”留給后人的不只是自然美景,還有民阜物豐,兀然出現在眼前的古院高屋,講述著此地曾經的富庶。雖不復舊時光景,仍釋放著一種底氣,告訴外來人吉家莊的非同尋常。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